2023年春节过后,全国生猪市场在一次次希望中失望,在一次次冲高的过程中下探,在生猪市场从业人员普遍认为14元/公斤的价格是牢不可破的政策底、成本底、心理底的时候,生猪价格再一次击穿了从业人员的心理防线。
(相关资料图)
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已经连续亏损超过5个月,陷入了“越卖越亏”的局面。
需求进入淡季,猪价深陷泥潭
据上海钢联数据显示,截止到6月30日,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6.91元/斤,此次价格下滑有几点:1.学校放假,集中消费减弱;2.屠宰企业入库意向不高,降低屠宰量提高鲜销量;3.四川部分地区有非瘟,导致市场供应量增加;4业者情绪悲观,出栏积极性高,猪价恶性循环之中。
除本次猪价破7以来,1月底也同样出现了全国生猪均价低于14元/公斤,全国外三元生猪为13.75元/公斤,春节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,尤其经历踩踏出栏后,市场情绪普遍悲观,散户出栏积极,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。在经历一个周七元以下的价格运行后,生猪价格迎来上涨,一度上涨至2月23日的15.94元/公斤,有隐隐突破16元/公斤的趋势。此后生猪价格再次回落,涨跌僵持运行。
以往期不同,近期屠宰量发生明显变化,我们对比5月初和6月底样本企业的屠宰量变化,如下表。
6月屠宰量出现明显下滑,猪源供应波动不大,主要是终端鲜销难度较大,屠宰厂持续倒挂,收购积极性不高;其次是屠宰厂入库意向不强,目前冻品大概等待出库,占用资金链偏大,企业纷纷提高鲜销率,减少入库比例,因此降低屠宰量。目前屠宰量已经降至偏低水平,屠宰厂再降幅度有限,企业职工普遍减员、轮休,7月份屠宰量难有明显波动。
从供应端来看,月内养殖场出栏节奏略显偏慢,尤其是疫情区,但散户出栏积极性高,且体重不大,屠宰厂收购顺畅,整体来看,供应相对饱和。
从需求来看,端午节后,市场消费量持续低迷,屠宰量持续下滑,屠宰企业收购积极性不高,且为了提高鲜销率,减少被动入库,屠宰量已经维持低位水平。7月份天气炎热,学校放假,消费持续不振。
综合来看,Mysteel预计7月份猪价先低位震荡,月底有拉涨可能,但月均价低于6月。
卖得越多,亏得越狠
值得注意的是,据新牧网数据显示,今年1月1日生猪价格尚且为8.17元/斤,到了6月29日,价格已经降至6.90元/公斤,为年内最低,较年内高点下跌。
低猪价对于消费者来说必然是好事情,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则不然。据国家发改委的监测数据推算,生猪养殖头均亏损达120.74元,并且生猪养殖行业的整体性亏损已持续了5个多月。
2023年一季度,19家龙头猪企亏损金额接近百亿元。其中,牧原股份亏损11.98亿元,温氏股份亏损27.49亿元,新希望亏损16.86亿元,正邦亏损11.79亿元,占亏损总额的70%。
由于当前生猪价格已经全面低于养殖成本,导致企业陷入“卖得越多、亏得越狠”的怪圈。
猪养得太多了?
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看来,猪肉价格的波动来自于供求关系的波动,供过于求是猪价低迷的根本原因。
简单说就是猪养得太多了。
数据显示,2023年5月,16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合计销量达1242.81万头。其中,牧原股份销量超过570万头,温氏股份、新希望的销量分别为209.36万头、144.28万头。同比增速方面,多数企业实现正增长,唐人神、罗牛山等企业的增速更是超过90%。
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,目前的产能过剩,源自过去几年里生猪养殖企业在规模上的狂飙突进。
2019年,非洲猪瘟的暴发导致国内猪价“一飞冲天”,部分企业为了抓住难得的市场红利,疯狂扩张产能。
据新牧网的统计,仅2018年至2022年的几年间,傲农生物就增长了11.4倍,生猪出栏量超500万头;新希望也增长了4.7倍,生猪出栏量1461万头;牧原股份同样增长了4.5倍,生猪出栏量达6120万头。
“目前我国的猪肉供给已经处于非洲猪瘟以来最高时期。”朱增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说。
猪明显是多了,但是吃猪的人没变多,甚至还有下降。
博弈还将继续
猪少必价高,价高必猪多,猪多必价跌,价跌必猪少。想要提高猪价,就要控制生猪的出栏数量。数据显示,5月份,全国生猪出栏同比增长7.2%,环比增长0.3%,增幅较上月收窄2.8个百分点。
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最核心指标。调减产能要从减母猪开始,母猪减少,仔猪、育肥猪也就会减少。
近年来,我国猪肉消费量稳定在约5500万吨,按现有生产水平,可以倒推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约4100万头。据监测,5月末,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258万头,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.9%,依旧处于生猪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上沿。
生猪产业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,因为载重大,所以惯性也大,想快速起动或马上刹车,根本做不到,即便现在开始调控,见效也需要等到10个月以后。
事实上,猪企们仿佛并不希望控制母猪数量,并且还持续为其进行“产后护理”。
在朱增勇看来,这是因为随着养殖主体和养殖模式的改变,行业的耐受力变强了。
近年来,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在逐渐提高。数据显示,2021年国内排名前十的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量在市场中的占比,由2016年的4.94%提升至17.02%。
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研究总监林国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,相对于中小型养殖主体,猪价波动对大型养殖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小。“大型养殖企业更关注年度均价,只要年度均价高于成本,企业即可获得正向养殖利润。”
图/布瑞克农业大数据
“另一方面,企业普遍看好下半年价格走势,减产意愿不强”,朱增勇表示。
猪企们并不是盲目自信的,去年上半年猪价也跌了不少,但进入第三季度尤其是10月份之后, 猪价重回上涨通道。到10月20日,生猪价格达到28.59元/公斤,创下年内新高,半年累计涨幅超过100%。
“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,大型养殖企业也不敢主动压减产能”,林国发补充道。
在林国发看来,未来市场走势仍需观察,预计7到8月市场会有反弹,但空间不大。“对于企业而言,做好增效降本,有利于保持产能的稳定,保住市场份额;对消费者而言,产能的稳定也为价格的稳定奠定基础,毕竟稳价格的核心是稳产能。”
朱增勇也持相似的看法,他预计下半年供给相对过剩的状态能够得到缓解,逐渐恢复至供需衡的状态。但由于供给基本面没有变,因此不会像去年一样快速反弹。“对于消费者来说,今年的猪价应该会很友好。”
来源:综合中国新闻周刊、我的钢铁网,版权归原作者,向原作者致敬!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关键词: